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傳道人與閱讀

作者:王唯權傳道
幾天前,參加了一個特別為傳道人籌備的專題研習會,談論閱讀的重要。
依據大家專注及回應的程度推判,每個人在閱讀所花的功夫應該略有不同。但是,也無妨,這也是研討會的目的。
研討會結束後,我急忙著開車前往神學院。這不是因為我是個特別好的學生,只是那門形而上學的教授特別討厭學生遲到。我不認為我有「逼迫恐懼症」。不過,「為了愚蠢的理由而造成他人的困擾」向來是我的一大忌諱。就這樣,為了趕緊與亞里斯多德約會,我只好把當天早上的研習會暫擱一旁。
到了女兒沉睡的夜晚,我有機會跟當天主辦單位的同工通話,並開始思考這次講座的領會。
講座的講員是個傑出的作家,她對閱讀的熱忱和對文字的敏銳是無庸置疑的。回想分享的內容,核心信息大概是「閱讀很重要,所以傳道人需要閱讀,並鼓勵教會弟兄姊妹閱讀」之類的。很明顯,這是過分簡化了當天的內容。演說中,其實並不缺乏如「各樣好書的作者,就是牧者牧養的同工」或,「讀書永遠不是時間管理上的問題,而是屬靈的爭戰」這類精彩生動的演說詞。我只是在想,現今的傳道人於閱讀上的弊病究竟是什麼——是不閱讀嗎?是缺乏閱讀的深度?還是其他?經過思考,我整理出三個的感想:

(一)傳道人需要多閱讀
傳道人不閱讀有許多的原因。有的因為忙碌,有的因為沒興趣;有的認為沒必要,有的則是看不懂。
沒有人有權力因為閱讀量的多寡決定一個傳道人該得的尊重。這樣的教導在聖經中是不存在的。不過,傳道人也需要思考自己不閱讀的原因。畢竟,「理由」也是有確實性之程度的差異。
因著教育普及化及信息爆炸的緣故,現代人所接收的資訊量之龐大是過去無法比擬的。跳躍式暴漲的資訊帶來了教育水平的落差。這在任何新興的社會、都市與國家都是顯而易見的。
每每當我回鄉下探望自己的祖母時,都不難察覺,過去的世代對有受過教育的人,通常是相當的推舉和崇拜。面對環境如此之巨變,許多傳道人以為,我們仍舊可以仗著過去有限的知識和傳道方式來建造這個世代的教會。殊不知,我們已逐漸失去各樣牧養、帶領和教導…等工作的效能和效果。
這也是為什麼閱讀如此重要。閱讀能幫助我們與這信息爆炸的社會,及於中探索的教會,一同成長。
試想在輔導夫妻時,對方說:「我們正在操練愛的五種語言。」如果我們本身對這本書或對此教導沒有概念,我們可能會問:「哦?是哪五種愛的語言呢?」當對方解釋完之後,我們心中可能還是會有疑慮,不確定這類的教導是否能對這對夫妻產生實質的幫助。此時,我們會有幾個可能的反應(當然,選擇不僅於此):

(1) 為了讓對話有效的與聖經真理接軌,繼續詢問。事實上,牧者能有如此謙卑好學的態度,非常值得嘉許。但是,這不免浪費了彼此有限的時間。再者,到底是誰在輔導誰?

(2)不再談論這本書的內容,轉移話題,談一些自己理解範圍內的事。但是,這樣就錯失了一個利用既有資源來進行輔導的機會。

(3)告訴他們,「愛的五種語言」不重要,聖經才重要。因此做了不必要也不正確的聖俗之切割。

(4)裝懂,最後造成大家的尷尬及虧損。
其實,對傳道人來說,「輔導」所提供的牧養環境普遍是相當的安全。畢竟,多數願意尋求輔導及幫助的弟兄姊妹在心態上往往多了點謙卑、包容和耐心。相較下,如果會眾對自己的「帶領」和「教導」有疑問的話,問題就棘手了許多。
基於這樣的觀察,我認爲,傳道人在閱讀上雖然不見得需要讀得多,卻需要多多讀。
「讀多」和「多讀」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強調「量」,後者強調「心」。傳道人讀的書不一定比會友多,但積極進取的心卻絕不能少。這樣的區分,是考量到每個傳道人本身能力和時間的限制。如果每一個人都有英國「佈道王子」司布真那樣的能耐,那為自己打造一個有1,2000冊藏書的圖書館,實也不為過。

(二)傳道人需要讀得廣
許多的傳道人其實不是不閱讀,但卻是過於選擇性地閱讀。譬如,我周圍不乏有關注社會動向,愛看報紙的傳道人。但是,這當中也有不少傳道人把報紙當成他資訊主要的來源。不難想像,這樣的後果肯定不堪設想。因為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媒體總免不了偏見和過度誇大及渲染之虞。也有些傳道人,只看教會增長的書,導致在帶領時,過於依賴活動、策略、口號及評估表…等。
事實上,上述這些資源本身有它存在的價值。有些時候,問題不在於作者本身,卻在於讀者的個人偏好。比如說,現在有許多的哲學書籍,不但為讀者提供其它的哲學參考資料,更是鼓勵讀者多閱讀一些關於科學的記述。因為現在許多的哲學思想,是建構於自然主義及物理主義。又或者,現在有許多的舊約註釋本已不再只是討論原文和釋經,卻也探討歷史、地理及考古。這些書籍的作者背後有一致的想法。
他們明白,一個人若是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學者」,他不能只花時間專研他有興趣的科目,但卻也需要了解不同專業的人在同一議題上的看法與見解。
請放心,我不認為傳道人需要像學者一樣在知識上有如此程度的琢磨。事實上,有的傳道人需要突破的,不是更多的在單一議題上「深入」或「鑽研」,卻是要放寬自己的學習面,嘗試涉獵不同的領域。
與其在講台上一昧的分訴聖經和真理,我們可以透過亞里斯多德於美學的定義,抓住台下年輕人那崇尚美感的心。
與其在教導時一昧的談論神學和教義,我們可以透過新聞和暢銷書籍,來突顯基督教與主流文化於世界觀及價值觀的對比。與其在輔導時一昧的引用聖經的經文,我們可以透過心理諮商的資源來找到更合適的切入點。
與其在傳福音時一昧的引用其他屬靈偉人和護教學家的論述,不如用些對方已經熟悉的文學作品及作者,來幫助聽者在信仰上能有更進一步的思考。
身為傳道人,我們可能無法讀得精,但是我們一定要學會讀得廣。

(三)傳道人需要學習閱讀的紀律及藝術
對傳道人來說,閱讀實在是種紀律及操練——從不讀,到閱讀;從閱讀,到多讀;從多讀,到廣讀——每一步都是挑戰。心態更是從不愛讀,到愛讀;從愛讀,又到讀那不愛讀的書,甚是糾結。我想,將「凡事都要榮耀神」這樣的教導應用在閱讀上,就是這樣的情景吧?在分秒必爭的服事中,傳道人若要能藉由閱讀榮耀神,就必須要有對的閱讀方針和技巧。
閱讀有不同的層次及技巧:如,初等式閱讀(Elementary),檢驗式閱讀(Inspectional),分析式閱讀(Analytical)和對觀式閱讀(Synoptical)…等。
[1] 我並非文學的專家,在這方面的認知也相當有限。所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這方面的經典——如,《如何閱讀一本書》——來獲取更多的靈感。
C. S. 魯益師曾經說過:「一個不懂文學的人(unliterary man)可以定義為一個一本書只讀一遍的人。」當我建議書要讀得廣的時候,並不代表我認為每一本書都應該用同樣的心思或速度去讀。事實上,有許多的書只值得我們讀過一遍,甚至是以速讀方式掃過重點而已。相較下,有些書就相當有反覆閱讀的價值。遇到這些書的時候,我們需要學習返璞歸真,成為心靈好奇的孩童,一次又一次的將自己浸漬於書本之中。
這樣的區分對傳道人來說特別重要,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細讀手中的每一本書。同時,我們又不該讓好書輕易的成為我們生命中的過客。在遇到好書的時候,我們需要適時的鍛鍊我們深度閱讀的能力(deep reading)。如果淺度閱讀是一種輕鬆又帶有娛樂性質為目的的閱讀方式,那深度閱讀指的就是一種鍛鍊我們邏輯思考,批判分析,思辨能力和內在反思的閱讀方式。
[2] 其實這也就是「閱讀質量」勝於「閱讀量」的道理。懂了這個原則,我們就不必再擔心我們的書讀得不夠多。也許,僅是各個領域的概論及經典之作,就夠我們受用一輩子了?
傳道人需要學習閱讀的紀律及藝術。去找本好書讀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